중국 등봉 관성대(观星台, Guānxīngtāi)
观星台, 位于何南省登封市东南7.5公里的告成镇, 北依嵩山, 南望箕山. 处颍河之浜. 地望十分优越, 曾是古代阳城所在地.
前后院落共分照壁, 山门, 戟门, 周公测影台, 大殿, 螽斯殿等七进, 院內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
观星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単位.
周公测影台, 学名 “八尺表”, 俗称无影台, 是我国古代八尺表士圭测影的遗制, 是测量日影, 验证时令季节的仪器.
观星台, 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1276) 年主持修建的, 也是当时在全国各地, 从北纬15°~65°之间搞了27个天文观测站的中心站, 是验证各地的夏至北极星出地高度及昼夜时刻精确度等作用的观测仪器.
经郭守敬, 王恂等人的观测与推算, 经于在至元十八年(1280), 实行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历法 - <授时历>,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历高里历>分秒不差, 与现代科学推算回归年週期365天5时48分46秒相比, 仅差26秒.
古老的观星台, 从建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 历经沧桑, 屡有破坏. 解放后, 党和政府先后拨出专款, 多此戏观星台內的古建筑全面进行了整修, 加固, 复制了高表, 正方案, 窥玑, 仰仪, 日晷, 沈括浮漏仪, 影符, 天文望远镜等天文仪器恢复了原有院落, 观星台是普及天文科学知识, 进爱国主义敎育的阵地, 是国內外旅遊者參观的好场所.
▲관성대(观星台) 입구
▲고정(古井)
此井相传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建造观星台时先期挖凿, 后测量仪器用水以及生活用水都取自此井. 井水淸澈甘甜, 历经数百年久旱不竭. 被百姓传为佳话.
▲주공사(周公祠)
周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 是一座面阔三间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 1975年政府拔款, 迸行了落架翻修, 內塑周公 (旦)像.
▲주공상(周公像)
▲제요전(帝尧殿)
帝尧殿, 明天屆七年(1627年) 以來称螽斯殿, 淸嘉庆十四年(1809) 改建, 更名为帝尧殿. 1944年侵华日军炮击观星台, 殿宇被毀. 2005年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多方筹资进行了原址复建.
▲관성대(观星台)
▲관성대(观星台)
观星台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 由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 台高9.46米, 上下有明显收分, 反映了宋元时建筑特征, 台北面中部砌一凹槽, 其南壁上下垂直, 高4丈, 称高表, 与台下石圭(量天尺) 构成一道有测影, 观星和计时功能的圭表装置.
▲관성대(观星台)
▲관성대(观星台)
▲관성대(观星台)
▲관성대(观星台)
▲관성대(观星台)
▲관성대(观星台)
▲관성대(观星台)
“高表” 是按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原物的五分之一而复制, 但元初在使用时有改动, 在当时全国27个观测点中, 多为八尺表测影, 仅大都(北京) 和阳城(告成), 立四丈永久性高表, 且以台体代替高表.
▲관성대(观星台)
▲관성대(观星台)
▲주공측영대(周公測影台)
“周公测影台” 是西周文王四子, 周公(姬旦) 在营建东都洛阳时, 在这里移用土堆,木杆进行测影, 以土圭之法测日影, 求地中, 验四时季节变化.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 太史监南宮悅仿周公旧制, 建此石制测影台.
▲앙의(仰儀)
“仰仪”是按照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原物的四分之一而复制的, 实为球面日晷, 由仰釜, 十字架测影玑板组成. 通过观测可以看出太阳的球面位置和太阳一年之中的位移, 还可观测到日全食全还程和食分变化情況.
▲앙의(仰儀)
▲정방안(正方案)
正方案系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 是用于定向的一祌仪器, 此为复制, 原为木制, 后改为铜制, 均4尺见方.
▲정방안(正方案)
▲정방안(正方案)
▲정방안(正方案)
▲정방안(正方案)
▲정방안(正方案)
<2010. 8. 2>
'◈실크로드문화순례◈ > 낙양문화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중국 등봉 중악 숭양사비(嵩阳寺碑) (0) | 2010.11.05 |
---|---|
중국 등봉 숭산 중악묘(中岳庙, Zhōngyuèmiào) (0) | 2010.11.04 |
중국 낙양 洛阳武皇宮庭乐舞(Luò yáng wǔhuáng gōngtíng yuèwǔ) (0) | 2010.10.27 |
중국 낙양 철문진마을(铁门镇村, Tiěménzhèn) (0) | 2010.10.27 |
중국 낙양 철문진 북위석굴(北魏石窟) (0) | 2010.10.27 |